網頁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金錢與人生, 怎論輸贏?


大多數決策者和提供建議的經濟學家們,相信富裕的西方國家經濟面臨機械故障。只要有適當的貨幣,財政和監管工具,經濟成長最終總會進入生活中。其他人則認為西方國家真正萎靡不振的不是機械政策,而是道德的:對金錢,市場和物質的熱愛。

“多少錢才夠?””錢買不到甚麼”(備註一),兩本書以第二種觀點為主張切入做論述。Robert和Edward Skidelsky,一對英國學者父子檔,摘錄了凱恩斯(備註二)在1930年寫的文章作為自己的文本。凱恩斯(老Skidelsky曾為其寫了三卷傳記)沉思得出,一個世紀內“經濟問題”將被解決:平均來說,富裕國家的人將富裕四倍,也許每周工作15小時。他看對了生活水準,但對工作時數卻錯誤地可怕。

Skidelskys表示在富裕國家,現代經濟問題是如何富足中過得好, 而不是如何在困乏中求生存。然而,西方國家仍盲目地追逐越來越高的GDP指數, 其純粹物質衡量, 不將天賜的自然和閒暇生活列入考慮。簡短來說,人性已變得貪婪。是時候停下重新發現“美好生活”了,對此他們列出“基本的美好條件”的定義:健康,安全,尊重,“個性”(如果你喜歡也可以說是自主權),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閒暇生活。

你也許認為Skidelsky與那些相信”幸福”最大化應為公共政策目標的經濟學家是相同的。完全不是。他們爭論甚麼讓人們幸福並不一定是好的。他們花一些時間為幸福的統計措施或追求任何單一指標。他們否認這將意味著對美好生活的元素可以互相折衷的。Skidelskys不和環保人士結盟。環保人士拒絕進步因為他們相信不破壞地球是不可能持續進步的。但是如果可以呢?Skidelskys說為了本身去追求美好生活是更好的。

他們注意到資本主義“在物質條件上創造巨大的進步,但它也助長人性的貪婪。其中一個方法是經濟越來越貨幣化。貨幣化是一位哈佛政治哲學家Michael Sandel在”錢買不到甚麼”一書中所煩惱的。Sandel提出一個問題 : 市場的角色是不是太過頭了?

他認為如此,並在他的書中舉例子。其中一些讓人們不安,例如出售一個窮人的腎臟移植到一個富人的身體裡。其他則會僅是聳肩,例如出售體育場的命名權。但幾乎所有例子都會讓人停下來思考。Sandel提出兩個反對,一個是”不平等”,錢可以買到越多東西,傷害越小。另一個Sandel稱之為”腐敗” ,透過買和賣會改變人們對商品的認知。付錢給人捐血沒用。付錢給學校學生激勵讀書會使閱讀變成義務,而非一生的樂趣。

Sandel並未明確說出他認為的底線該設在哪,他希望那應該留給大眾辯論。
。Skidelskys則大膽提出鼓勵追求美好生活而非無止盡成長的政策,如基本收入,基於消費而非收入的稅,以及對公司在廣告支出的減稅設底線。這會降低對工作的激進和消費的誘惑。

競爭與追求美好生活是否總是無法並存? 在幾年前人們很難想像整個圖書館的書,音樂和資訊可以傳到手上的一支手機,然而對利潤的追求讓其實現,雖然“多少錢才夠?”是個好問題,即可現在西方國家追求更高而非更低的GDP值,但一昧追求財富是件蠢事,對任何認同資本主義和市場的人來說閱讀這本書會感到不舒服,但這書仍值得一看。

文章來源 : economist
圖片來源 : blogger


(備註一)
"How Much Is Enough? Money and the Good Life" 作者 : Robert Skidelsky & Edward Skidelsky.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作者 :  Michael Sandel 


(備註二
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一般稱作凱因斯(或譯為凱恩斯),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最卓越的成就是他在總體經濟學上的貢獻。凱因斯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對抗景氣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凱因斯的思想不僅是書本裡的學說,也成為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世界性經濟蕭條時的有效對策,以及構築起1950年代至1960年代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繁榮期的政策思維,因而有世人誇為「資本主義的救世主」、「戰後繁榮之父」等。一度主宰資本主義的凱因斯思想也成為經濟學諸學派之一,稱為「凱因斯學派」,並衍生數個支系,其影響力持續至今


凱因斯的投資三原則 :


1.謹慎挑選少數的投資標的,而這些投資標的的價格相對其未來數年潛在的內含價值必須便宜許多,同時相對於當時的其它投資機會也要便宜很多。


2.大量買進這些投資標的且堅定地持有數年---不管景氣好壞,直到實現了其內含價值或發現是個錯誤的投資決策。


3.平衡的投資組合,即不管個別投資標的是否部位很大,風險要能多樣化(例如,除股票之外也同時持有黃金,因為這兩者波動的方向正好相反。


從另方面來說,如果你將一百元鈔票用六十元賣掉,只因為有希望用五十元再買回,這是個錯誤。同樣的,如果你拒絕用五十元買進一百元的鈔票,只因為你相信還會跌到四十元,這也是個錯誤。


(摘自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by John Maynard Keynes, 1936)